文/豆豆爸
曾厝垵位于廈門島東南部,依山傍海,風景秀麗,是一個典型的閩南小漁村。這里早期是炮擊金門的前沿陣地,現在成為旅游的重要集散地,驢友落腳的家庭旅館成為一張新的名片。十年前曾在曾厝垵小住,當走進村中,能聞到清新的泥土味夾雜著牛糞味,偶爾還有圣媽宮海邊飄來的魚腥味;推開窗戶偶見有老牛耕田,不時哞哞;農田旁一小池塘,常有蜻蜓立上頭,小鳥嘰喳飛過,鴨鵝水中嬉戲,蝴蝶蜜蜂花中飛舞,一幅美麗的鄉土粉墨畫,讓人陶醉!到了夏夜,還能不時聽取蛙聲一片,啾啾蟲鳴,汪汪犬吠,奏出一曲動聽的夏日小夜曲。一個原生態的小漁村,讓人懷念。
早期村民的生活模式是傳統的“男漁女耕”,即男人出海打漁,女人留在家里耕田育兒,漁村的小日子過得自由而愜意。從明清、民國到建國后,曾厝垵經受了戰爭與炮火的洗禮,變得更加滄桑古樸。改革開放后,曾厝垵從炮擊金門的前線變成改革開放的前沿,更多的外鄉人來到廈門,曾厝垵也打破往日的寧靜,容納了更多的外鄉人,村民也不用再“男漁女耕”,有的開始坐在家中收房租,日子越過越紅火,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。
起源:據《擁湖宮碑記》記載:“宮原建自元代,系曾家始祖光綽因兵亂,率親族由江蘇常熟縣到此避難而定居,初名‘曾處安’”,想不到曾厝垵村民的始祖卻是江蘇常熟人。開基始祖曾光綽看到曾厝垵北面是綿延的丘陵,足以抵擋凜冽的寒風;南面隔海與南太武相望,一派海闊天空,眼前是金黃色的沙灘和海灣,確實是農耕漁獵的好地方,便決定在此開荒拓土,創建家園。晚年曾光綽在這“幕天席地帽石”的曾處安,面對浩瀚的大海,以“釣魚自樂”,既避開了蒙古鐵蹄的蹂躪,為曾姓后人找到了一方安全富足、休養生息的樂土,又保存了漢族的傳統文化習俗。另據《曾氏族譜》記載,當時的曾厝垵“其地原名高浦村,世雖變亂,曾氏到此亦得安,故名曰曾處安,別號禾浦”。 據《廈門志(清•道光志)》記載,曾厝垵“沙地寬平,灣澳稍穩,可避北風”,有著天然良港的自然優勢,自古就是出洋要地,與航海貿易有著很深的淵源。時至明朝,這里成了海澄月港商船停泊地。海澄開往海外的船舶需至廈門查驗,??坑谠葓澅茱L候訊。方言“沃”指泊船的海灣,“灣”指船只出入的港口,曾厝垵當時又稱“曾家沃(澳)”、“曾厝灣”,緣蓋于此。
擁湖宮內的《擁湖宮碑記》
昔日的曾家澳碼頭(現為珍珠灣海灘)
宗教:曾厝垵這樣一個典型閩南小漁村,竟是一個信仰多元化的小村落,包容佛教、道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等四教,更有廈門獨有的民間圣媽崇拜,據傳還有伊斯蘭教,如此小的村落其宗教種類如此齊全,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,讓人嘖嘖稱奇。經過數百年歷史的洗禮,曾厝垵還保留如此之多的宗教歷史遺跡,也算是一樁幸事。宗教信仰、民間信仰又為曾厝垵增添不少最有特色與魅力。
據住持介紹是這是全國最高的阿彌陀佛(21米)
軍事:據清乾隆年間鷺江名士薛起鳳主撰《鷺江志》在“防圉篇”對曾厝垵有兩處記載,在“港澳”部分記載,曾厝垵“在廈門盡南,西扼海門,南對太武,東制二擔、浯嶼之沖,沙地寬平,灣澳稍穩,可駐大軍。”;另在“五營汛地”部分記載,“曾厝垵汛,城南十里許,內固廈門,外控擔嶼浯嶼之沖。提標前營兵防守”。這是廈門史上有關曾厝垵最早、最權威的歷史記載,而且都是在軍事篇中記載,可見曾厝垵對于廈門的海防有何等重要意義。明初,廈門城建起來之后,身處廈門港南部的曾厝垵成了軍事要沖,清代更是設水師駐守于此,辛亥革命后國民黨的“海軍航空處”和飛機場也在這里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及50年代的炮擊金門,曾厝垵都是重要的軍事要塞。
曾厝垵人以其勤勞勇敢,在這片熱土上開創出一片海濱田園,先輩帶來中原地區較為發達的傳統文化習俗,與廈門本土的文化習俗相融合,形成了幾百年后獨具特色的閩南文化。隨著曾氏家族的繁衍,他們后代的一些支系先后遷往國內各地和海外,分布在各個地區。曾厝垵因此成為海峽兩岸、海外各國的曾氏子孫的入閩始祖的祖籍地。默默無聞的曾厝垵以其歷史的深沉承載、滋養著曾氏家族,使之根深葉茂,飄洋過海,傳播四方。